2020年10月22日,“清华会讲名家讲堂”第一讲在清华大学明斋337室开讲。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资深专家杨恕教授以“中美相互认知的历史过程与当前中美关系”为主题展开学术讲座,清华大学部分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参加了会讲活动。
杨恕教授认为中美相互认知是双方进行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重要因素与深层动因。尤其是在当前新冠疫情冲击、两国战略竞争全面加剧、中美关系持续下滑和美国政客抹黑打压中国的大背景下,从中美认知的角度理解中美关系关注美国对华认知的变化,对客观认识两国的差异、分析当前双方关系状况和未来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杨恕教授认为中美认知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44年—抗日战争前。没落的封建王朝是美国对华认知的大背景,美国对中国的印象是专制、封闭、落后的。中国对美国的认知,也限于“外夷”之一。伴随着中美之间的交流逐渐扩大,双方对彼此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认识。清末时期美国认为中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有悠久的历史,但落后、愚昧,农业原始、手工业简陋,贫富差别巨大。至民国,中国经济、科技、教育落后的情况缓慢变化,但实质性变化不大。30年代,美国开始注意中共的存在和各种社会新生力量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认为美国是民主、先进、同情中国的,是与日英法等有所不同的国家。
第二阶段为抗日战争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日战争使美国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也密切了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援助,并在太平洋战争中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使中国政府和各阶层民众对美国产生了好感,认为美国民主、正义、强大、先进,是中国的朋友。1946年7月解放战争开始,美国支持蒋介石政权,随着中国共产党取得最终胜利,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和声誉一落千丈,反对美国帝国主义成为公众的普遍看法。解放战争后期,美国政府开始改变对蒋介石政权的看法,希望和中共政权接触并建立关系。
第三阶段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72年尼克松访华。朝鲜战争彻底改变了中美的相互认知,这场战争强化了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造成了强烈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冲突之外,美国在台湾海峡和中国的一些周边地区与中国处于一种亚对抗状态。“遏制”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核心;“打倒美国帝国主义”成为中国对美的基本态度,中美关系处于全面对抗的状态。伴随文化革命开始后,中国的对外交流基本停止,“反帝、反修”和支持各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总方针,中国对美国的认知更加负面,而美国对中国的了解陷入茫然状态。
第四阶段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至今。虽然中美在尼克松访华后逐步推动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的这段时间中美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相互认知,意识形态冲突与和平演变仍是双边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外关系上“不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双方交往水平不断提高,相互认知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加上苏联解体,中国也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美国完全负面的看法,并把中美关系定位为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系列事件致使中美关系明显降温,双方认知重新定位。颜色革命的威胁、军事包围中国、中国威胁论、关于民主人权的对话和争论、中国入关和入世、汇率问题、市场经济地位、涉疆涉藏涉台问题、全球气候变化、美国重返亚太等问题上,中美发生严重分歧。但在反恐、朝核、伊核等问题上中美保持了有限度的合作。
当前,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指责中国挑战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未履行入世时的承诺,破坏南海航行自由,对美国进行网络攻击、盗窃知识产权、造成新冠疫情在世界扩散。美国对华大幅度增加关税,减停了人员交往,增加在南海活动,签署涉台、涉港、涉疆法案等。美国的对华政策正在脱离在贸易领域和中国的争论,意在否定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可以认为,美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对中国的认知。美国试图在道德上否定中国,相当一部分的美国精英认为这样的国家强大后将是美国真正的威胁,不能与之进行正常的交往,更不能帮助其发展。
杨恕教授认为对于中国来说,贸易冲突并不是最大的麻烦,美国对华认知的改变将对中美关系的稳定造成更大的威胁。未来的中美关系将建立在缺乏互信的合作、具有冲突的竞争、难以均衡的互利、目标不同的共赢的基础之上。美国正在基于威胁的认知重新定位中美关系,这一过程还未结束,我们应实事求是,冷静分析,制定方略,积极应对。两国应保持接触,加深对对方社会的理解与政策认知,争取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
随后,杨恕教授同与会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对中美人文交流、中美贸易摩擦等热点问题又作了进一步探讨。通过关注当下中美关系的热点问题,杨恕教授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做了初步评估,为相关领域的师生认识中美关系提供了新视角。据悉,“清华会讲”以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依托,目前开设有“主题论坛”、“学术工作坊”及“名家讲堂”三大栏目。作为“清华会讲”一大名片的“名家讲堂”,继本次第一讲之后,将继续聚焦人文社科理论前沿与国际热点问题,陆续推出系列讲堂活动,以期打造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与大家共享学术共同体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之成果。
杨教授与学生问答互动
(韩思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