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清华会讲名家讲堂”第二讲在清华大学明斋337室开讲。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教授,以“中美关系:战略博弈七十年”为主题展开学术讲座,清华大学部分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参加了会讲活动。
图一:于洪君教授
于洪君教授认为,百年未有大变局下,无论国际关系如何变化,中美关系始终是国际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研究国际关系要有历史观和全局观,中美关系演绎至今天的局面,是有历史根源的。梳理清楚中美关系的发展进程,才能明确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处于何种地位、将要承担哪些责任义务以及面对哪些风险挑战。
于洪君教授将1949年至今70多年的中美关系,以十年为间隔进行了阶段性的梳理。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失败。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权败局已定,美国国务院政策设计司向白宫提出《重审并制定对华政策》备忘录,包含三点建议:继续承认国民政府;在国民政府被消灭之后,根据当时情况再决定承认问题;尽可能阻止中国成为苏联的政治、军事附庸。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蒋介石集团继续保持外交关系,毛泽东连续写了五篇文章揭批美国对华政策实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为什么要讨论白皮书》《“友谊”,还是侵略?》《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方面坚持反对美国侵略政策和战争阴谋,另一方面寻找各种机会,力图打破中美关系僵局,为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的共同安全创造条件。美国试图通过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等诸多手段,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并千方百计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实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朝鲜战争爆发加剧中美之间的战略对抗,中国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成功迈出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一步。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60年代。中美双方的意识形态对抗和地缘战略博弈曲折而又复杂。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加紧排兵布阵,与许多国家签订了反共反华条约,进一步打造反华同盟体系,不断强化对华军事包围,持续扩大在东南亚的军事侵略行动,直接威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中国旗帜鲜明地在全世界范围内支持反美运动,同时全力支援印度支那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60 年代前期中美关系持续紧张,但中美大使级秘密会谈时断时续,双方试图缓和关系打开僵局。
第四个阶段是上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和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相向而行,逐渐打开了相互封闭的大门。1971年,毛泽东抓住机遇,启动乒乓外交,中美关系开启“破冰之旅”。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震动世界。当年秋,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国际地位和处境明显改善。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发表《上海公报》,掀开了两国关系的新篇章。1978年,中美最终完成了关系正常化谈判。1979年1月,中美双方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即访美。中美两国建交公报成为指导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第二份重要文件。中美两国的人文交流与科技合作提上日程,但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仍存在重大矛盾,台湾问题依然是两国关系的重大障碍。
第五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中“接触加遏制”的两面性特点分外突出,中方通过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最终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制裁,中国参与地区和全球事务的广度力度和深度空前加大。80年代初中美关系总体较好,经历过一段相对稳定的黄金发展期。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对华政策出现偏激,急于扩大对台武器销售,导致两国关系出现深刻危机。双方签署了约束美国对台售武的《八一七公报》,这是中美关系中第三个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文件。中美双方围绕美国对台售武以及西藏、人权等问题斗争仍十分激烈。80年代末,中美关系再度出现重大波折。美国利用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带领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制裁,导致中美关系严重恶化。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有的作为的新外交方针,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反制裁外交斗争,成就显著。
第六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世纪之交,中美关系受到严重伤害。1999年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2001年,美军又在我国南海上空制造抵近飞行撞机事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反对霸权主义,同美国既谋求合作,又反对强权政治,这个原则立场一直没有改变。
第七个阶段是2001年-2010年,中国与美国周旋、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国际条件进一步改善。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初拟将中国确定为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中美关系再度跌入危机边缘。国际恐怖势力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小布什政府不得不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寻求中国支持,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得以继续保持和发展。
第八个阶段是2011年-2020年,中美关系从经贸关系恶化开始,逐渐滑向了全面恶化的深渊。美国国内出现 “中美脱钩论”,其实质是要通过新形式的孤立和封锁,把中国排除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世界大潮之外。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2014年11月奥巴马访京、2015年9月习近平成功访美,这些均展示了中美两国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规避“修昔底德陷阱、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然而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内政外交出现重大变化。随着美国退出一系列国际组织和条约,背弃一系列国际义务和责任,现存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准则受到严重冲击和挑战,国际安全形势变得紧张和复杂。世界经济走势和经贸格局,也因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而受到严重破坏。中国影响力被特朗普政府确定为重要威胁,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战略对手。
2020年开始,中美关系进入“准危机”或称“亚冷战”状态。美国将新冠疫情政治化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两国经贸纠纷演变成科技金融人文各领域全面脱钩,驱逐中方在美记者并压缩中方驻美记者规模,撤销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并限制中国外交官活动等事件频发。
于洪君教授指出,中美关系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影响和牵动整个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中美关系的质量和水平、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基本方向与未来动态,不仅事关双方各自的需要,同时也影响整个世界的阴晴冷暖。中国从自身的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出发,始终秉持既反强权政治又谋平等合作的建设性立场和原则:一方面,中国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尊严;另一方面,中国坚持不懈地推动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演变历程,于洪君教授为清华师生理解当今中美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随后,于洪君教授同与会师生就美国大选、台湾军售等热点问题作了进一步探讨,与会师生获益颇多。“清华会讲”以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为依托,旨在通过“主题论坛”、“学术工作坊”及“名家讲堂”,打造多元化、多维度、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以此弘扬“和而不同”“以人为本”等东方价值优势,推进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作为“清华会讲”一大名片的“名家讲堂”,继本次会讲之后,将继续聚焦人文社科理论前沿与国际热点问题,陆续推出系列讲堂活动,以期与大家共享学术共同体思想碰撞与观点交流之成果。
(司晓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