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
会讲观点 View
12 2023.12

冯冠平:石墨烯与中医现代化——给传统医学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中医的现代化成为了迫切的需求。发言人冯冠平教授是中国石墨烯产业奠基人,也是著名传感器专家和山东中医药大学石墨烯研究院名誉院长。他提出,通过利用石墨烯的优良性能,可以解决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人体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从现代控制理论角度进行研究。他认为,气功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强度不稳定、调节困难等问题。而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和可调控性,可以作为理想的输入量,为人体系统提供稳定的能量输入。 其次,温度是人体系统的重要标志之一,经络和血液循环系统都与温度有关。通过实验发现,当石墨烯发出的“生命之光”照射到人体穴位时,红外成像仪可以清晰地显示出经络的分布,这为中医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时,通过检测穴位处的温度变化,可以了解经络通畅情况,为针灸、按摩等中医手法的治疗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冯教授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医的奥秘,但是随着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发展,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石墨烯,可以开发系列的中医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如经络检测仪等,并强调了现代机器人等设备在中医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潜力。MORE >
11 2023.12

于洪君:在全球治理和交流合作上 中国体现负责任大国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了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牢牢把握全球性挑战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命脉,第六届清华会讲以“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为主题,围绕“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科技变革与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 本届开幕式邀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先生做致辞发言。 MORE >
10 2023.12

杜玉波:以高等教育交流互鉴促进人类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为了积极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牢牢把握全球性挑战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命脉,第六届清华会讲以“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为主题,围绕“文明互鉴与和平发展”“科技变革与全球治理”“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等议题进行研讨。 本届开幕式邀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先生做致辞发言。MORE >
19 2022.11

文明互鉴与文明发展新形态(精彩发言汇编)

本册将第五届清华会讲“文明互鉴与文明发展新形态”嘉宾的精彩发言编撰成册,以飨读者,请自行下载附件阅览MORE >
23 2022.01

鸠山友纪夫:友爱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阶段,价值观不同所导致的国家竞争被视为当今国际社会在外交及安全保障上的最大问题之一。美国以死板的形式大肆宣扬美国式的民主主义和人权,只想和忠实于其价值观的国家搞好关系并排除其他国家的做法会加深对立和混乱。因为地球环境问题和疫情对策等也是很难由一个国家独自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开展跨越国界隔阂的共同合作。因此我认为追求价值观不同的国家之间如何顺利交往才是真正的外交。在此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意义反而变得更重大了。将“一带一路”和亚洲共同体建设有机地结合,可尝试先在东亚设立一个多主体经常探讨交流的场所,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制定一些共通的规则并将其付诸实行。MORE >
11 2022.01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精彩发言汇编)

本册将第四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嘉宾发言编撰成文,以飨读者。请读者自行附件浏览。MORE >
27 2021.03

薛澜: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下的科技创新治理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把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生物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并将对人类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在这些科技创新的应用和扩散过程中,也对我们的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带来了一系列伦理和治理方面的挑战。例如,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对社会就业问题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社会伦理问题等等。这些冲击和挑战使得我们在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把科技创新治理的问题提上日程。从历史上看,中国在错过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展机遇后,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能够与其它发达国家一起站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列。如何在推动新兴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加强科技创新治理,引导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健康发展,不但是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之举,也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应有之义。本文将围绕这些主题进行分析讨论。 MORE >
26 2021.03

唐金陵:科技的进步与医学的使命

100年前人类文明发展步入快车道,医学也不例外。在几千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中,医学脱离巫术获得巨大医治能力只是去过一百多年的事情,主要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过去,眼耳鼻舌身是人唯一的与生俱来的认知世界的“仪器”。那时,医学能认知的是外表的、整体的、具体的人,疾病是病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主观感受,医学是对病人可感知的病痛的回应,这是医学的初心。科技大大提高了医学的观察和认知能力。100多年前,科学仪器的出现使得医学可以看到人体内部,看到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开始从微观层面大踏步地推进医学的前进。从此,医学可以脱离具体的人、脱离病人的感受而蓬勃发展。现代医学最强大的能力,是对人体内部微小异常的勘察和纠正。现代医学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在还没来得及回顾和反思之前,早发现、早治疗(即医学筛检,medical screening)已成了现代医学的重要信条,成了医学实践的重要内容,成了医学科技发展追逐的重要方向。MORE >
25 2021.03

韩启德:科学技术与全民健康在何处发力

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农业革命后全球人均GDP急剧增长,健康水平随之大幅提高,平均期望寿命延长一倍,人口增长是历史长河总数的4倍。科学革命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物学和遗传学等相继建立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现代技术融入医学,引发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疾病诊断与治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一个国家的公众健康水平主要不是由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投入多少来决定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发挥的作用更大。就医疗而言,普及基本医疗和推广适宜技术对保障健康的效率最高,也最体现社会公平。目前对某些疾病危险因素采取普遍治疗的方针,效率很低,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举措。其中非常根本的是要正确理解生命和医学本源。总之,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把力气用在刀口上。 当前要坚决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公平。” MORE >
24 2021.03

邱勇:聚焦科技前沿,创新引领未来

清华大学校长、清华会讲理事长邱勇于第三届清华会讲开幕式中视频致辞MORE >
1 2